送行者-禮儀師的樂章
我們在眾人的歡笑中,哭著來到這個世界;
卻在其他人的淚水中,期望能夠微笑著離開。「鮭魚洄游,只是想回去吧。」如果這世界是我們旅程的一個經過,總有一個地方,在離開之前會想要再繞過去,才能安息。
鮭魚很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,而我們的那裏,會是哪裡呢?
電影的英文片名是Departure-- the gift of last memories.
直接翻譯成中文,怎樣都翻不美,還是目前中文片名「送行者-禮儀師的樂章」貼切。
官網上寫著:「請您輕閉雙眼,讓我送您走完最後一程」。
故事的主角大提琴手大悟,因為交響樂團突然解散而失業,和妻子美香回到故鄉山形縣,應徵「旅途協助工作」,當場迅速獲得錄用,錄用之後才知道這份工作是納棺師(禮儀師)!在社長半強迫半利誘之下,從不情願地恐懼排斥,到親身經歷一場場莊嚴的送行儀式後,他漸漸瞭解到,除了替死者淨身更衣,留下一個乾淨的遺世容顏,陪伴「走上來生的旅途」是更重要的意義。最後終能自信地投入工作,並重獲眾人和親友的敬重。電影的步調很慢,卻一點一滴的壓住胸檻,到最後一刻,讓人爆發出大徹大悟的感覺。
哈,原來這樣,男主角叫做大悟嗎? 好一個伏筆呀~ ^_^
音樂先撥下去吧~ 這樣比較進入情境~~

所以舒子悟到了甚麼呢?
對了,還沒看這電影又不想先知道劇情內容的人,就請別往下看囉~ !
一、家家有很多本終要藏起來的經
電影以納棺師的奇特角度,切入每一個被服務的家庭。
家家沒有一本好念的經,卻沒有一本絕對難念的經。電影中刻劃著不同的家庭故事,因為車禍、病痛、自然死亡、孤單的離開…。 隨著人的過往,這些困難的經、好念的經,似乎就要漸漸的收起,藏入經閣。
印象最深是有個不理解孩子的爸爸,在最後終於尊重孩子的性取向,為男孩子畫上女兒妝,在他的身上披上鮮豔的亮橘色洋裝。爸爸望著入棺的孩子說:「就算打扮成女孩,他依舊是我的骨肉。」
眼睛所看見的一切,有一天都會成為過往。 我們出生到世界,所謂何來?
一本本經入了閣,讀經的人剩下了甚麼? 傷心的家屬親友,一顆顆暫時不完整的心。
時間在繼續走著,活著的人生在繼續苦著。
一定要這樣苦嗎?
接納並且向前看去。 放下才會自由,坦然才能釋懷;
遺留的愛,永遠相隨;新的生命故事,嶄新開始。
二、原諒之後的愛的循環
電影中大悟藉由接觸生死,重新回想自己和父親的關係。
用現在的大悟和當年的同事對話,表達大悟和父親相隔兩地的親子心聲。
我喜歡這樣刻意的鋪陳。
大悟說:「我爸很糟糕,開了間咖啡館,跟店裡的女服務生跑了。現在應該是死了吧。」
同事說:「當年我的孩子哭著叫媽媽,我照樣輝開她的小手,頭也不回的就走了。」
大悟說:「想見,去見他不就好了嗎?。」
同事說:「當然想見,不過不能見。」
人世間多少親情,在無法理解的時空中,帶著愛恨交織的情感。 很深情,但是太含隱。讓我生氣。 (也不知道自己在氣什麼... >"<|||) 也許是氣太多的講不清楚,猜來猜去,才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混亂不安。 為什麼事情不能講清楚呢? 為什麼感情不能說明白呢? 也許,是真的很難。
大悟說:「拋家棄子的父母都這樣想嗎?未免太沒有責任感了。」
同事說:「我拜託你去見見他最後一面。」
同事說出了代表大悟父親的心情。
再怎麼難解的親情難題,在生死兩分的當口,最完美的結束就是原諒。
大悟選擇了原諒。
但即使見到了十多年未見的父親,聽著不太認識父親的人描述這個努力、木訥,絕口不提自己的事情的孤獨老人,都無法與記憶中的那個身影重疊,直到死去的父親以「石文」的方式,讓房間裡的四個人--大悟、妻子、父親、妻子胎中小兒,凝聚原諒後的悲喜重逢。
唉呀... 電影看到這裡...
舒子不爭氣的淚珠子就撲涑涑的滾出來了... (示意圖如右 ::>.<:: )
這個原諒,成就了親子之愛的循環,也是這部電影最動人的樂章。
備註:「石文」--片中最隱藏的情感所在,藉著石頭的觸感跟質量代表心情,例如滑溜溜的石頭,摸起來傳遞著一切平安,凹凸不平的石頭表示現在很擔心對方。
三、職業的尊嚴
這部電影同時也讓我們重新反醒對禮儀師的職業認同這件事情。
職業有高低貴賤嗎? 這個問題,我一邊看著電影,一邊思索著。
記得久遠的當年考上護理系時,很多長輩問我,
「你以後不過是去當個護士,有必要讀到大學嗎?」
也依稀記得小時候,不知道哪位老師說,「你們再不唸書,就通通去做工人!」
對於職業的教育,長輩們似乎傳遞了太多的關愛大過於對職業的尊重。
以擔心未來發展前途為名,為很多孩子決定了未來的去路。
大悟的妻子說:「在小孩面前你能對你的工作自豪嗎? 我只求一家人過得開心。」
當大悟要拉她的手,她卻喊著「髒死了!」
看到這裡,我忍不住想,什麼是自豪,是從別人的眼,還是從自己的?
而另一半若是禮儀師,生活將與這個職業有所牽連... 自己能否接受?
電影的演出,讓角色的切身性轉化為意義的認同,
尤其在家屬生澀的動作和禮儀師的挺身而出和專注眼神中間,
突顯禮儀師的專業價值,是這樣有意義的職業。

四、生死交際的送行者
電影中,禮儀社的社長說:「夫妻總有生離死別的一天,不過真的很痛苦。我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,那是我的第一作品,從那以後就一直都這樣。」也因此,開啟了一次次送行的旅程。
謝謝你,就陪你這一程。  來生,再見。
電影中,火化場的先生說:「在這裡待了這麼不禁會這麼想,死亡並不是結束,而是通過這道門卡,進入下一個世界。而我則是守門人,在這裡送走無數的人。一邊對他們說:一路好走,來生再見。」也因為這樣,我寫下病床邊的送行者
這篇。
送行的過程,有的人很多親朋好友前來告別,有的卻只有幾個親近的人。
我也想過自己要走的那時侯,會剩下幾個親朋好友在身邊呢?
多或少其實都無關緊要,重要的是有幾位真心來送行的人。
留在他們心中的,是甚麼樣的記憶。那就很足夠。
即使... 最後是剩下很孤單的自己一個人,... 是有這個可能性的... who knows?
我想我還是會感謝天,讓我有這樣獨一無二的人生! ^_^
五、恣意樂音
這部電影另外令人印象深刻的,應該就是悠揚的大提琴聲。
也許這樣悠揚低沉的樂音,最能唱出生命的沉澱與韻味。
大悟以那小時候「我爸逼著我學的大提琴」的一把學習琴,串起整場電影。
在河堤上、田野之間,用音樂沉澱自己的心靈,藏起心裡一段段服務的家庭的故事,思念模糊的父親身影,撫慰妻子無法認同而離去的內心掙扎。
大自然的寧靜和人演奏的悠揚樂音,交融成篇篇動人的生命樂章;而社長最愛說的「好吃到傷腦筋」,這樣的爽朗恣意,和嚴謹的樂音對比,似乎多了一分活著必要擁有的豁達。
不同於平時對於死亡的表達方式,這部電影讓我們對於死亡,能夠從心裡更貼近一些。
我們不能選擇何時死亡,卻能選擇如何面對生命,以及,珍惜現在。
我想,這就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最大感動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送行者~禮儀師的樂章
原文片名:????? / Departures類型:溫馨、劇情 導演:瀧田洋二郎演員:本木雅弘(《五個相撲少年》、《白雪情緣》)廣末涼子(《極速追殺令》、《秘密》、《鐵道員》)山崎努(《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》、《詐欺獵人》)吉行和子(《佐賀的超級阿嬤》)余貴美子(《珈琲時光》)?野高史(《武士的一分》、《與狗狗的十個約定》)發行公司:雷公電影公司、崗華影視傳播有限公司官方部落格: http://departures.pixnet.net/blog
上映時間:2009.02.27★代表日本獲得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★榮登2009年年度日本評價最高電影★入圍2009年日本奧斯卡13項大獎★入圍2009年日本藍絲帶電影獎5項大獎★榮獲第32屆蒙特婁國際影展最佳電影★日本第33回報知映畫賞最佳電影★第21屆日刊體育映畫大賞 最佳電影、最佳導演★第30屆橫濱電影節最佳電影、最佳導演、最佳女配角獎★第28屆夏威夷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票選獎
★榮獲第17屆金雞百花電影節觀眾票選最佳外國電影、最佳外片男主角獎以及最佳外片導演獎電影片段:http://www.im.tv/vlog/personal/1395455/5416130

 

2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謝博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